学院动态

华体会官方网站

2022级博士研究生热议党的二十大

(门洪华教授主讲课程“战略研究专题”的中期考查成果)


20221022,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大会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闭幕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同志主持大会。


以奋斗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华章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同济大学中国战略研究院/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门洪华教授对二十大报告进行解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立意高远,是迈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总规划。报告全面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充分肯定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站在历史与时代的高度深刻剖析国内外情势的巨大变化,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行战略规划,号召以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

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深刻而宏阔,人类再次站在十字路口,世界诸国多在犹疑而张望,其中不乏随惯性而来的冷战思维、自私自利、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假的多边主义、双重标准伴随着各种前所未有的挑战纷沓而来。世界期待新型全球化的展开,全球呼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落实,各国期盼中国积极作用的发挥。

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开辟新境界,世界之乱与中国之治形成鲜明对比,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发扬艰苦奋斗和昂扬的斗争精神,牢牢把握国家发展和安全的主动权,取得彪炳史册的重大建设成就。与此同时,中国理念、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世界所看重、所尊重、所倚重,中国式现代化为全球应对百年变局、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迈向为世界提供机遇与贡献、积极参与塑造世界的新征程。

面向未来,无论国家治理,还是全球治理,都将迎来深刻变革,我们任务艰巨。有党的坚强领导,我们使命崇高、目标宏远、信心十足。面对国家发展的宏大愿景与全球变局的深刻演化,我们积极承担国家与世界的历史使命,不仅要敢于担当、勇于付出,更应敢于斗争、勇于斗争,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依归,以奋斗与斗争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以温和而坚定的姿态携手开创美好世界的新未来。


华体会官方网站

202217名博士研究生热议党的二十大

(以姓氏拼音为序)


常  晨: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中国国际战略重点有了新的变化,报告要求国际战略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同时强调国际战略在实施过程中要更加重视国家安全,坚持问题导向。此外,二十大报告更加强调了中国所要承担的国际责任,这些变化丰富了中国国际战略体系。

首先,国际战略谋划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国家利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中国国际战略创新首先体现在对国际战略的实施目标提出了新要求,即用国际战略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强调走和平发展道路,要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要求中国在对外交往中保持战略定力,首先做好自己的事,确保中国经济稳步发展,进一步推动建设开放性世界经济,从而双向共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其次,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中国国际战略创新体现在对国际战略的具体实施提出了新方向,报告对国家安全的强调更胜以往。国家安全面临着逆全球化回潮、强权政治回归等全球性挑战,面对这些安全问题,中国国际战略的实施要坚持问题导向。在对外交往中,中国需加强同他国在能源、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

最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中国国际战略创新体现在要求中国进一步承担国际责任上,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是未来五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与全球安全倡议,为全人类的共同发展和共同安全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葛宇阳:

党的二十大报告既是对过去中国共产党所取得成果的总结也是对未来中国发展道路选择的实践指南。二十大召开之时正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疫情的双重变化与冲击,中国通过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彰显中国大战略。具体来讲,在内政上着重强调维护人民的利益,体现中国特色现代化,并强调国家安全;对外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同时强调不因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既定的战略目标,进一步体现战略定力和忧患意识。

通常战略定力指的是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实现既有战略目标所应有的信心、决心和毅力。在今后50年的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中美两国必须找到正确的相处之道。面对华盛顿战略东移,全面开展对华战略竞争,中国应在保持战略定力的同时积极实现两国战略稳定。战略定力需要一个稳定的战略环境,而战略稳定的形成也在于战略定力的坚持,二者相辅相成,因此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既定的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实力消长实现战略稳定并以多边主义视角参加国际治理,提供公共产品,增加道义支持,达成战略互信,形成战略稳定。走正确的道路,不因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战略目标,错失崛起机遇。


顾  璨: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在深入剖析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后提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将“国家安全”置于突出位置并首次独立成章,进一步提出以战略思维布局“国家安全”,展现了国家长期面对内外风险挑战的战略定力和解决复杂安全问题的战略视野。

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国际格局和国际关系面临的新变化。近年来,世界政治环境、经济结构、军事格局、科技发展体系、全球治理体系、国际力量等领域,正在发生数百年未有的历史性深刻调整,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的分量和占比不断上升,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随着西方主导的现行全球治理体系逐渐难以适应现实需要,国际社会要求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号召中国积极参与有利于国家安全的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一个“新”字,充分体现出中国国家安全事业发展的新高度和新境界,要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完善国家安全力量布局,在维护与塑造新型大国战略、参与全球治理与国际事务层面,进一步要求我们深刻认识新安全格局与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积极参与有利于国家安全的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积极建构新型大国关系,重点处理好中美双边关系,展现负责任大国的自信担当与鲜明立场。


胡  婷:

随着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二十大报告中外交部分的内容,既为中国外交战略指明了方向,也向国际社会清晰的表明了中国的立场。新形势下中国外交战略是结合中国具体国情与世界形势的最佳选择,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战略。面对美国全面竞争的对华态势,如何应对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同盟体系,成为中国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二十大报告提出我国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加快建设贸易强国。与其他国家经济贸易关系的加强,就增加了美国联合其他国家孤立封锁中国的难度。

其次,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美国构建的同盟体系,通常是以价值观为导向,以维护“民主”“人权”等为幌子,对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政策方针进行污名化,制造意识形态对立。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而这有助于缓冲美国营造的意识形态对立,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理念的认识和了解。更有助于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姜铁英: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形成了对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有效补充。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国际战略角度来看,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经济繁荣的基础性条件,只有拥有健康的国民才能获得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能够提高国家卫生治理能力,有助于释放内需,增强经济发展动力,为我国打造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以国内国际双循环为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支撑。

从国内战略角度来看,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对增强国家能力,维护国家安全和保障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事关社会发展全局,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突发严重影响国家公共安全。推进重大突发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建设,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国家社会造成的损失,增强国家合法性,为维护国家公共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深化和创新。个人认为最大的变化是健康治理理念的更新,集中体现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再试图通过单一政策达到改革效果,充分重视改革的系统性和协同性;转变“政府与市场”二元对立视角,强化以政府为主导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重视公立医院公益属性回归,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规范民营医院发展;关注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凸显疾病预防在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李高翔: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民主”这一词出现了二十九次,其中最具有代表性和创新性的就是提出了“全过程民主”的概念,这是对人民当家作主和人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坚持。全过程民主包括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以及拓展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这种对民主的中国话语建构不同于现代西方社会的代议制民主观,但又接续了古代希腊城邦的对民主的理解,实现了与古典文明的对话。

在《历史》一书中,希罗多德指出:人民统治的优点在于它最美好的声名,那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点已经成为现代化国家的人民的共识。更重要的是,他认为民主意味着“任职的人对他们任上所做的一切负责,而一切意见均交给人民大众加以裁决。”这句话将民主与政治过程中的问责机制联系起来。这种民主的问责式理解与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完善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和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就存在异曲同工之妙。希腊人的民主观显然不是一种程序性的民主,除了选举权之外,希罗多德还凸显了大众作为决策者的地位,只有人民真正可以在政治决策中发挥作用,才能说人民掌握了权力。这显然与报告中:“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完善基层直接民主制度体系”这一表述所彰显的参与式民主理念不谋而合。


马瑜寅: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创新,是人类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重要成果。二十大报告对这一概念有很多新提法,值得我们深入学习。

报告对人民民主作出了两个全新的战略定位:一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中国式现代化存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五个前置词,与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吻合,在政治领域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二是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全过程人民民主一方面主张把民主的要求贯穿于国家治理的不同方面与全部环节,另一方面侧重将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更好地凝聚到党和国家建设的事业中来,从而在制度安排中真正实现了人民民主与国家意志的统一。

从报告来看,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呈现两大趋势:第一,民主政治从制度建设转向实践建设。报告特别提到“扩充立法联系点建设;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建设;完善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等,体现出民主实践的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特征。第二,基层民主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方向。基层民主是一种多元主体参与的民主形式,不仅要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更要“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实效”,提升参与效能。


齐梦瑶: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直以来,构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正是对于在治理实践中如何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解读。

在战略目标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了我国国家治理的新追求。中国式现代化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其特征也为我国的国家治理指明了战略目标,即在中国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基础上,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在战略导向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明确了国家治理的新导向。一是“人民导向”,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成效。二是“绿色导向”,要进一步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治理理念,促进生态文明领域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三是“全球导向”,“中国之治”要更好的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经验与智慧。

在战略措施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国家治理的新要求。一是要注重人才治理、科学治理、数字治理,二是将 “依法治国”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大略,三是着重提高国家安全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和公共安全治理水平。


邵珠航:

202210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做了重要报告。相比于十九大报告,本次报告华体会官方网站国家安全的内容显著增加。其中特别强调,要“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维护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权益”。

俄乌冲突正给全球粮食安全带来威胁,一些国家面临粮食短缺风险,全球层面的粮食危机已然发生。这场冲突还推高了化肥价格,影响全球下一个粮食生产周期。作为拥有世界第一大人口的国家,我国必须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牢牢守住自己的“饭碗”。

受页岩革命、全球能源转型、新冠肺炎疫情以及俄乌冲突等因素的影响,国际社会正面临“能源大变局”。近年来中国油气对外依赖度不断提高,而美国的油气对外依赖度大幅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能源独立”。在此情况下,如何确保能源安全成为我国面临的重大挑战。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了全球产业链,西方国家纷纷调整对外经济战略,力图实现产业链“本地化”和外部供应链的“多样化”。自2018年美国挑起中美贸易摩擦和华为5G争端以来,供应链问题成为中美经济关系的一个冲突焦点。这使得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成为我国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使我国的海外利益不断拓展,而中美战略竞争的加剧和俄乌冲突等地缘政治事件的爆发对我国的海外利益构成严重威胁,因而亟需增强我国的海外利益保护能力。


宋梦可: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下一阶段的中心任务,并明确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十八大到二十大,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系的确立为引领,环境治理和绿色可持续发展从政策注意力上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政治权威性,带动顶层设计取得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重要成果。

首先,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生态系统整体性发展、发展和保护相统一、重视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相统一。从中可以看到,要解决工业革命以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并不仅仅是转换生产资料所有权那么简单,而是应该从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找到恰当的平衡之道。对当前建立和完善生态价值转化机制,促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其次,结合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仅立足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国情,还面向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在生态价值观上超越了传统的资本主义视角下以自由市场经济发展为导向生态价值观。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的要求,也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提供了价值观引领。

最后,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看,在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不仅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还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为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解决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王书航:

1016日,党的二十大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作重要报告。报告在战略思想及战略部署方面均体现高度创新性。

二十大报告也首次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含义、特征和本质要求进行系统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既包含共性又体现个性:其共性在于中国与世界各国都希望通过现代化实现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个性则在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强调基于本国国情并具备中国特色,而非盲目照搬西方模式。

战略部署层面,党的二十大报告创造性地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国防和军队等各方面的战略规划统一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中,对后者的领导核心、首要任务、基础性与战略性支撑、应有之义、“两个道路”、内在要求和战略要求等内容一一进行明确。

总的来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是一份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为思想武器、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实现路径、以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任务的纲领性文献,其内涵之丰富、意义之重大,有待我们结合今后的实践进一步思考和深化。


王  宇:

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对比十九大报告,二十大报告在外交上出现了不少新提法、新概念、新创造,体现了高度的创新。

首先,报告正式阐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总目标的实现方式为中国式现代化,而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这与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殖民掠夺、争霸战争有本质不同。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写入宪法的国家,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这是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方式上的重大创新。

其次,报告认为世界进入到了“新的动荡变革期”。这一提法深刻反映了当前国际形势中不稳定性的一面和严峻的外部挑战。虽然报告中还是提到了战略机遇,但已经不提战略机遇期了,也不再提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这些表明,党中央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有了新的变化。因此,底线思维和斗争意识被放到了更为突出的位置,对内对外都更加强调安全自主。

最后,报告中阐述的中国外交更加强调维护和扩大国际机制的作用,致力于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影响,更加注重价值引领,更清楚地表明自己支持什么,反对什么,目的是为了让人类社会更好地团结起来,应对全球挑战,塑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这表明了更强的战略主动意识。


乌拉尔·赛力克:

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国际地缘政治格局发生急剧变化。面对世界格局百年未有之变化,中国在十八大以来的十年中,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胜利和进一步发展。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党和国家应对当前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变化,就发展方向提供了全新思想指导和战略部署。

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其中,强调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协调发展西部地区,有利于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完善,也将有助于我国对外国家战略的延伸。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尤其新疆地区的加速发展,也将为“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强有力的内生推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路径,将给予世界各国新时期发展战略的选择提供新的参考价值。现代世界秩序形成于以“西方中心主义”为推崇的价值体系,信奉该话语体系的国际行为体认为西方是最先进的文明,要步入现代化国家必须沿袭西方的价值观和发展路径。尤其冷战结束后,苏联的瓦解,让西方世界欢呼雀跃,并认定“历史终结”,唯有西方模式才得以永存。但当今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取得的成就,说明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路径的重要意义。在当前世界各国依旧相互关联、命运与共的大环境下,报告提到的“中国式现代化”新模式发展路径,必将继续为中国国内国外战略发展带来更强大的生命力。


夏奇缘:

二十大报告和十九大报告有关生态文明战略思想的表述,从总提法、章节名称、具体内容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二十大报告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优化,主要体现三个方面:

第一,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框架下进行探讨。二十大报告认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走和平发展道路”一起,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中的生态文明,仍然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坚持生命共同体观念,坚持可持续发展,“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第二,兼顾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从章节名称来看,十九大报告华体会官方网站生态文明的章节名称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二十大报告则变成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很明显,在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强调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第三,新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内容。与十九大报告相比,二十大报告在生态文明建设部分新增了一节“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内容。从国内来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从国际来看,明确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方向,进一步彰显了我国加快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心,展现了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风范,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余清泉:

从大战略的框架看,党的二十大报告可分为国家发展与战略定位、战略理论与战略路径设计、下一阶段战略实施等三个部分。

在国家发展与战略定位部分,从国内大局看,新时代十年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文化软实力稳步增强,军事实力不断增长,国家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从国际大局看,当前国际局势处于“新的动荡变革期”,“世界已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我国发展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

在战略理论与战略路径设计部分,二十大报告在总结过去十年伟大变革的基础上,总结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战略思想创新;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并总结出“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战略路径创新。

在下一阶段战略实施部分,二十大报告从十二个方面对往后五年的战略实施提出具体要求,并着重强调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更加强调经济发展的质和量,确保在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基础上实现高质量转型;二是更加强调“教育、科技、人才”,凸显新旧发展动能交替的紧迫性和国内国际局势下自主创新的必要性;三是更加强调发展的安全性,以应对当前国内发展面临深层次矛盾、国际局势进入动荡变革期带来的挑战;四是更加强调全面依法治国,这是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


赵  乾:

党的二十大报告积极回应时代命题,传递了未来中国发展方向的重大信号。在党和国家的战略布局中,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命题,深入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政治意涵与实现机制,对于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形塑全球环境正义以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为实现中国式生态现代化战略目标,需要统筹好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国内则需要重塑“中央—地方”“国家—社会”这两组关系优化环境治理路径;国外则需要重视全球环境治理合作关系,不断加强“国内—国际”联系,打造并拓展全球环境治理网络。具体而言,第一,构建“中央—地方”无缝隙治理机制。尝试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无缝隙治理体系,妥善解决环境治理的惰性化、协同错位等问题,有序整合水利、海洋等部门中与生态环境相关的职能,努力形成系统完整的机关合力。第二,构建“国家—社会”多元治理机制。通过建立地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等主体之间的网状式互动关系,不断提高行动能力以及赋能社会力量,扭转环境治理中政府“唱独角戏”的局面,形成多元主体联动式的“大合唱”。第三,构建“国内—国际”合作治理机制。应当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以协商对话、合作共赢的方式提供全球环境治理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