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第一届上海市国际关系研究博士生论坛
在同济大学成功举办
2021年12月18日,由同济大学和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联合主办、华体会官方网站承办的第一届上海市国际关系研究博士生论坛暨“统筹两个大局 谋划战略新局”学术研讨会在同济大学衷和楼1802会议室成功举办。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方平教授和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会长杨洁勉教授出席论坛并致辞,论坛开幕式由华体会官方网站副院长钟振明教授主持。
本次论坛受到诸多国际问题研究领域的博士研究生关注,共收到来自海内外近70余篇中英文学术论文。最后,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外交学院、暨南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12所高校的15
博士研究生入围论坛发言。同时,本次论坛还邀请来自同济大学、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机构以及来自《社会科学》《国际展望》《国际观察》《国际关系研究》《同济大学学报》《德国研究》等刊物的十余位专家学者莅临指导。与会师生围绕“统筹两个大局 谋划战略新局”的论坛主题,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和观察维度,探讨了百年变局下的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百年变局下的大国关系与国际竞争合作、中国外交思想与实践的创新以及面向未来的中国外交战略新局等多个重要议题,旨在加强全国国际关系研究博士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推动形成具有上海特色和同济特色的国际问题研究领域青年学术共同体。
在开幕式致辞中,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方平教授首先热烈欢迎与感谢会专家和入选主题发言的各位博士生参加由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和同济大学主办、华体会官方网站承办的第一届上海国际关系研究博士生论坛。方平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同济大学作为以理工科见长的综合性大学,始终致力于打造具有特色的精品文科,加快促进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同济大学政治学学科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突出“治理-战略-思想史”的研究特色,在各个方面取得丰富成果,业已成长为国内政治学界备受关注的积极力量。可以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汇之际,各位专家学者以及与会博士生能够汇聚在一起,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角度,探讨有关中国战略新局的理论问题,无疑使得此次论坛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与学术意义。在这个层面上,方平教授期待论坛能够取得丰硕成果,并且希望大家在思想交流中收获真知绰见、建设真诚友谊,共同开创和引领新时代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领域的创新性发展。
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会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洁勉教授在致辞中以“理想”“规划”“精业”“管用”4个关键词,表达了他对为人、治学、处事富有哲理的思考和对于莘莘学子的期盼。杨会长指出,做人要有理想、信念、境界、抱负,国际关系的研究直接关系到国家兴亡和世界盛衰,更加需要胸怀天下和放眼世界;人生要有长愿景、中规划、短安排,加上努力,才能使人生出彩,专业独创,事业有成,同时学习还要有标杆,远者如宦乡和基辛格,近者如周围的师长;而做事业要先做好当下的学问,还要有广义上的精业,逐步在交叉学科和跨界工作上做出成绩;国际关系远并非国关理论或对策研究,要有广度和深度,还要有提前量;博士阶段的学习,既有专注于基础理论的,也有关心应用理论的,要为将来独树一帜的专业奠定基础,但归根结底要服务于国家和人类;搞基础理论的,要有创新意识,不能“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搞应用研究的,主要精力要放在为国家服务;最根本是需要“少责于人,反求诸己”,打好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的基础,才能成为大的学问家。
开幕式结束之后,本次论坛进入会长演讲环节。杨会长针对首届上海市国际关系研究博士生论坛发表“全球治理体系建设的历史使命和当前任务”的主题演讲。他从“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探索试验的困难困顿”“中国政界实践和愿景”和“中国学界的学术研究”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释。杨会长指出,在百年巨变和新冠疫情交织叠加的影响下,全球治理体系的短板和滞后更加明显,全球治理体系建设的意义更加重要,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对青年一代的关系更加密切。而且,国际关系和外交外事的特殊性决定了政界和学界的共同使命和不同任务。中国的学界要以天下为己任,对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做出四个方面理论研究贡献:总结和提炼中国的全球治理体系的实践意义和理论创新,还要有新思想和新建议;分析和研究全球治理体系建设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发展的规律和进步的方向;比较和综合世界各国的相关实践和理论,形成国际共识和建设主流理论;打通政治和学术理论,努力形成中国学派,乃至诸如北京、上海、东北、岭南等地的特色,把论文谱写在祖国大地上并传播到世界各地去。
随后,本次论坛进入主旨演讲环节,与会专家就各自领域研究的内容发表了独到见解和权威解读。第一场主旨演讲由华体会官方网站院长门洪华教授主持,与会专家围绕“2021年中东形势变化及中国外交机遇与挑战”“把握新趋势,应对新挑战,深化中国与东亚地区的经贸合作”“‘一带一路’的文化景观与中国的外交场域”“习近平外交思想新表述新丰富”等主题进行了精彩演讲。
浙江外国语学院二级教授、环地中海研究院院长马晓霖教授以“2021年中东形势变化及中国外交机遇与挑战”为题,主要从大国重心开始转移、恐怖主义继续凋零、地区大国纷纷和解、巴以革命进程一帆风顺、巴美关系破镜重圆、巴以谈判砥砺前行等诸多方面分享了对中东问题新形势的研究和观察。他指出要从全新的视角看待中东变局,包括大国博弈、反恐问题和地缘政治等。其中,必须考虑到美俄博弈的视角和中国积极进取的方向。马教授进一步指出,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外交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着重关注能源、贸易和政治要求三大方面。对外战略是中国通向大国的必经之路,我们需要抓住美俄战略收缩的基于,应对地区冲突、战线过长的挑战。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王健研究员以“把握新趋势,应对新挑战,深化中国与东亚地区的经贸合作”为题发表演讲。他指出,东亚地区的干扰因素有美国的介入和地缘的争夺,呈现出区域治理碎片化的形式。域内大部分国家奉行安全靠美国,经济靠中国的方针,中国和东南亚经济融合相当高。所以中国需要积极应对,通过开放市场创造良好的政治气氛,统筹两个大局,夯实产业链。我国需要进一步保持和周边各国的友善与合作。做好战略链接,打造以我为中心的产业链网络,发挥中国在其中的主体作用。
上海社会科学院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社会科学》杂志社社长、总编胡键研究员从历史角度出发,梳理了“‘一带一路’的文化景观与中国的外交场域”。他主要从“‘一带一路’的人文符号尽管”“‘一带一路’的部落族、地名符号景观”“‘一带一路’的出土文化景观”进行详细论述。他指出,这些景观包括历史名人、聚落、地名和文物,景观和外交场域是相互影响的,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这对于今天一带一路战略也有着巨大的启示意义。同时胡老师也指出,中国的走出去不是一种文化的压制,而是交流互动中实现文化共融。今天对于丝绸之路的追忆不是对于昔日强盛的缅怀,而是对于未来扩大开放的经验总结。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国际观察》主编郭树勇教授从“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基本内容与鲜明特点”“以五个文件为代表的新表述新丰富”“外交思想丰富发展的内外因素”三个方面发表了主题为“习近平外交思想新表述新丰富”的主旨演讲。他将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十个坚持、四个特点(科学、时代、进步、实践),并比较了七一讲话和七六讲话,指出面对时代形势,中国需要胸怀天下,完成我们的外交目标,并进一步发展外交思想。同时指出,进行外交思想和外交理论研究,在创新的同时需要把握主体性要素,中央的五大文件是丰富理论的重要支柱。我们需要经过持续努力,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第二场主旨演讲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郭树勇教授主持。与会专家就“面向未来的中国战略新布局”“两极化时代的中美关系”“华体会官方网站新时代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几点思考”“变局下的中东动荡与转型”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同济大学中国战略研究院院长、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上海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门洪华教授发表了华体会官方网站面向未来的中国战略新布局的讲演。门院长指出,为顺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完善战略布局最为重要,近五年的战略探索最为关键。有鉴于此,本文拟探讨世界潮流、剖析当前形势,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战略方针和战略布局的新思考。鉴于中国发展情势和世界潮流,我们既要谋划长远,又必须做到立足当下;既要维护核心利益坚定不移,又必须做到全盘统筹;既要顶层设计,又必须做到守住底线;既要整体推进,又必须做到突出战略重点;既要聚焦美国,又必须做到放眼全球;既要争取战略主动,又必须防止战略被动;既要积极进取,又必须做到量力而行。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胡宗山教授在线上发表名为“两极化时代的中美关系”的演讲。胡教授指出,中美关系经历了从“一超多强”变为“一超两元多强”,继而变为“准两极”最终走向两极化的过程,同时意味着两国间的冷战竞争更加全面,可能的军事危机更大。但是同时两国会更有模仿性,相互学习的可能增加,最终走向趋同。在此过程中,需要了解双方的比较优势,美国强在外部环境的结构有利,而中国强在内部的韧性。所以在对美问题上,中国需要采用复合手段,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破解美国的小圈子联盟。具体来说,中国对外总体战略是和平崛起,对美主导外交战略是复合制衡。未来,中国对美外交的新趋势表现在平视外交、针锋相对,而不是韬光养晦、斗而不破。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刘洪钟教授从学科角度出发,回顾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发表了“华体会官方网站新时代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几点思考”的主题讲话,并对当前中国国家政治经济学研究方向的提出独到见解。他认为,当前国际秩序正从“大缓和”进入到“大转型”时代。中国崛起是当今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变革最重要的变量,中国学者推动国际政治经济学发展责无旁贷。未来的国际政治经济学需要善于在宏观、中观和微观领域中发现重大议题并进行深入研究。并且要借鉴经济学地研究方法,实现理论创新。新时代国际秩序大转型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的重构,要以中国为主要对象进行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体现时代特征和国家特征的要求。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国际关系研究》主编余建华研究员就中东问题发表华体会官方网站该地区动荡与转型的讲话。他指出,从时代潮流与国际大势来看,世界正处于国际体系转型过渡期,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不仅发生在全球,在地处西亚北非的中东也有相应的地区折射,主要表现为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全球治理体系与国际秩序深度变革。当前中东局势进入“后美国时代”或称美国“后霸权时代”的转型调整期,需要适应时代潮流,找到符合自身国情的国家建设与发展道路,切实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与水平,实现从“乱中向治”到治理有效的国家与社会转型发展态势与前景还是值得期待。这也是中国与中东国家在从共建“一带一路”携手合作到在治国理政上交流互鉴的积极意义之所在。
最后,杨洁勉会长对主旨演讲环节进行了总结。他在回顾各位专家的发言内容的基础上,高度赞扬了专家们在国际关系研究的一般问题、学科建设和具体研究领域等方面带来的丰富的学术盛宴,向各位专家表示感谢。他指出,作为领军专家学者,必须要站在世界形势、学术理论研究的前沿,做研究必须要将国际形势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将思路打开拓宽。对于参会的博士生而言,要时刻明了能够从会议、老师、专家学习到什么,做到博采众长,积极寻找发言者的优点而不是发现他人的缺点,这对自己会有更大收获。
12月18日下午,此次论坛进入了博士生主题发言环节。来自全国各地的博士生们就“百年变局下的国际关系理论探索”“百年变局下的大国关系与国际竞争合作”“面向未来的中国外交战略新局”三个主题进行分享,展示了年轻学子的积极风貌。其中,第一个主题“百年变局下的国际关系理论探索”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王健研究员主持,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郭树勇教授和华体会官方网站仇华飞教授担当点评。
在这一板块中,清华大学的魏冰同学首先发表主题为“国际制度竞争、利益分配与国际秩序转型”的演讲,认为权力转移是国际秩序转型的起点,利益分配调整则是国际秩序转型的核心要素。在崛起国与守成国权力转移的背景下,崛起国寻求扩大自身利益,守成国则试图维持既得利益,双方就调整利益分配展开的竞争决定了国际秩序转型的路径。同济大学的王骁同学从国际制度的属性出发谈及了“国际制度战略的研究纲领:理论假定、基本机制与分析框架”,认为国际制度的效用可以从互动单元与国际体系两个层次理解,国家的国际制度需求是对国际制度效用的判断和预期,国家围绕国际制度主导国需求、共同需求与公共需求三种导向。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张笑吟同学针对“国际关系理论的‘结构’与‘过程’”进行演讲,认为建构主义与关系理论的提出与发展,各自吸纳了东西方传统政治哲学文化的智慧,在元理论的构建,以及理论的实践与应用层面体现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为丰富世界政治理论的内容和路径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南京大学的曹鹏鹏同学分享的题目是“‘核庇护困境’:盟国的核策略与联盟约束”,认为美国约束盟国手段主要区分为施压和安抚两种复合使用的手段。当盟友追求依赖核庇护的合作性安排时,在这一政策不利于美国战略利益的条件下,美国倾向于采取以战略安抚,策略施压的约束政策。当盟友追求核自助的非合作性安排,美国会采取以战略施压,策略安抚的约束政策。同济大学的部彦君同学以“人工智能技术外溢下国际权力结构的解构与重塑”为题谈及,从人工智能技术外溢于国际权力结构的过程来看,人工智能将极大的作用于国际权力所依赖的四种基本结构,通过重塑知识结构与介入生产、安全、金融三大结构的方式来激发结构内的权力博弈,使权力以一种有序而渐进的方式被积累和分配,在整体上实现国际权力的技术因流动。
第二个主题“百年变局下地大国关系与国际竞争合作”由上海社会科学院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胡键研究员主持,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王健研究员和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刘洪钟教授担当点评。
在这一板块中,华东师范大学的杜志远同学分享了题目“拜登政府对华新战略及引发困境问题研究”,认为模块化、少边主义、选择性披露、培养自身和盟友竞争力、优化国家技术和意识形态“六大战略编码”工具将被美国进行矩阵式组合使用,而拜登对华新战略的推动将会引发全球国家间、地区间、产业链间、技术链间的“复合安全困境”问题凸显,可能诱发和催生全球性“链式反应”风险。吉林大学的杨依众同学以“TheNatureofSino-U.S. StrategicCompetition: Thucydides'sTraporJiaYi’sTrap”为题,提出修昔底德陷阱是一个伪命题,贾谊陷阱才是竞争的本质和基础。目前,美国还没有绕过贾谊陷阱,造成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矛盾。为了缓和中美的紧张关系,修昔底德陷阱的逻辑应该被抛弃。同济大学的李次园同学进行了主题为“霸权护持与美国对华大国竞争战略”的发言,认为美国大国竞争战略具有明确的针对性竞争对象、竞争的战略手段具有强烈的进攻性、策略的选择形式灵活、竞争进程具有显著的复杂性等特征。暨南大学的方晓同学分享了“冷战结束之初新加坡邀请美军进驻的逻辑”,认为新加坡邀请美国驻军并非为了防范确定的安全威胁,而是为了应对自身的安全焦虑,以追寻一种稳定安全感。他引入了“本体性安全”概念,指出新加坡在冷战和冷战后一段时期的身份认知决定了新加坡的本体性安全需求,即对西方大国的安全依赖。北京大学的曾维燊同学以“依法、理性、务实:英国处理海洋领土与权益争端的实践”为题谈及,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通过外交谈判、国际仲裁、共同开发等手段和平处理海洋领土与权益争端,具有依法务实、协议优先、长期外交的特点,这对各国管控海洋争议、避免海上冲突具有借鉴意义。
第三个主题“面向未来的中国外交战略新局”由华体会官方网站副院长郑春荣教授主持,上海社会科学院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评胡键研究员和华体会官方网站副院长钟振明教授担当点评。
在这一板块中,天津师范大学的陈怡宇同学汇报的题目是“碳时代的货币权力——美元霸权护持与人民币策略”,认为基于美元特权带来的丰厚国家利益,美国通过“能源新现实主义”“协作性霸权”“气候援助”三条路径护持美元霸权,努力实现从“石油-美元”到“碳排放权-美元”的过渡。复旦大学的周逸江同学以 “世卫组织在促进全球卫生与气候治理协同中的角色与中国的战略选择”为题,认为气候变化问题与其他问题领域的普遍联系以及气候治理机制对其他问题领域的关切,为以其他议题为组织目标领域的国际组织在气候治理中的参与提供了契机,并尝试构建了以话语、机制和实施三维度为核心的角色分析框架。中国人民大学的李奇前同学汇报的主题是“新时代中国的国际身份转换:动因、过程与影响”,认为国家的国际身份转换是国家行为体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对自身国际身份定位进行不同界定的展现,而当今中国的国际身份处于由地区性大国向全球性大国转换的过程中,其间还伴随着中国外交战略与外交实践的调整。复旦大学的方炯升同学分享的主题是“大国外交视域下中国外交官能力建设机制分析”,认为我国有必要通过使领馆机构改革,强化外交官塑造中国外交独特风范能力的培养,以及适当增加外交行政资源等方式,进一步发展外交官能力,贡献我国外交外事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外交学院的张甲英同学汇报的主题是“知识共同体参与全球治理:背景、作用与构建展望”,认为知识共同体以提供物质性公共产品、信息性公共产品和行动性公共产品的方式,通过与多元治理主体开展互动,向国际组织补充地方性知识,向国家提供专业性知识,向民众普及专业性知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助力。
随后,本此论坛进入颁奖环节,颁奖典礼由华体会官方网站院长助理、外交学系主任吕蕊副教授主持。她介绍指出,本次论坛秉持“科学公正、认真负责、严格评审、择优筛选”的原则,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对所有提交的论文进行两轮专家评审,第一轮确保每一篇论文由6位专家评审,其中获得3名以上专家推荐的论文方可入围第二轮专家评审;第二轮则由五位专家匿名予以打分评审,并据此确定最终的获奖名单。基于上述制度化流程,陈怡宇和曹鹏鹏荣获第一届上海市国际关系研究博士生论坛一等奖,李次园、魏冰和杜志远荣获二等奖,方晓、张甲英、周逸江和张笑吟荣获三等奖,李奇前、王骁、杨依众、方炯升、曾维燊、部彦君等同学荣获优秀奖。
最后,此次论坛的闭幕式由华体会官方网站副院长钟振明教授主持,华体会官方网站院长门洪华教授以“祝贺”“感谢”“羡慕”“祝福”四个关键词予以总结致辞。他首先祝贺从众多论文评选中脱颖而出的同学,也期盼这些论文可以在优秀期刊上公开发表。接着,他感谢各位与会专家学者以及在疫情背景下从全国各地汇聚此次论坛的各位博士研究生。共克时艰也是我们打造学术共同体的基础,此次论坛能够成功举办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第三个关键词是羡慕,门洪华院长对与会博士生的青春岁月、知识结构、理论基础予以了高度肯定,同时指出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期待同学们可以在未来的人生路上做好规划,寻求从知识到智慧的积极发展。最后,门洪华院长祝福参与此次论坛的博士生拥有光明的学术发展之路,期望同学们可以持续丰富完善自身的知识框架,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撰写好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成长为国家重大战略以及自身所关注领域的青年才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