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2017年6月6日,由同济大学中国战略研究院、华体会官方网站联合主办的同济大学“中国与世界”名家系列讲座第十五讲在同济大学中法中心成功举办。台湾大学政治系石之瑜教授发表“‘后西方国际关系’下的中国与西方” 主题演讲。

同济大学同济特聘教授、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兼中国战略研究院院长门洪华教授主持本次活动。学院党委书记徐红教授,副院长兼中国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存刚教授、郑春荣教授,院长助理钟振明副教授、孙明副教授,政治系主任田亮教授、国际关系系主任陆伟教授,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仇华飞教授、夏立平教授、杨士忠、沙卫东、吕蕊等老师及来自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高校的近200名师生参加了活动。

门洪华院长首先代表华体会官方网站全体师生欢迎石之瑜教授再次莅临同济大学。石之瑜教授著作等身,在政治学、中国学、国际关系理论等学术领域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是华人世界首屈一指的中国研究学者。石之瑜教授的研究着眼于中华民族、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呈现出宏大的主题,在全球范围内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石之瑜教授本次作为同济大学学术领袖计划访问学者,将会在接下来的一周为同济大学师生提供宝贵的学习与交流机会。

 

 

 

 

 

 

 

 

 

 

 

 

 

石之瑜教授感谢门院长的邀请。他首先阐述了本次演讲主题中的“后西方主义”概念的渊源。上世纪末,美国国际研究领域开始探索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两大阵营以外的理论方向。经过近30年的理论探索,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大量反思性理论逐步兴起。2010年前后,“后西方主义”作为对众多非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整合,正式列为研究议程。尽管如此,众多希望挑战主流的理论方向间也存在激烈竞争,难以真正被整合。这一方面体现了国际关系理论界多元化趋势,但交流壁垒使得理论研究陷入碎片化,各种非主流理论大多依托主流理论阵营提供的资源,在主流理论框架下进行反省,不能汇聚成强大的知识流,从而形成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真正有力挑战。因此,石教授认为,“后西方”视角下的国际关系理论无论基于何种历史经验、出于何种动机而对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进行抵抗和反思,都并没有摆脱其影响。在这样的话语体系内,应该认真思考为什么会采取不同的抵抗。印度后殖民主义批判家斯皮瓦克(Spivak)认为人存在的意义是由其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位置所决定的,是超越国籍、性别、民族、宗教等界限的。然而,即使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主权国家体系的深刻影响下 ,一个人还是会呈现出地缘文化所具有的在地性(sitedness)。

 

 

 

 

 

 

 

 

 

 

 

 

 

 

 

石教授指出,从“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视角,个体自发地理解并承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主权国家体系赋予的责任和角色,从中获得资源。但是,从上述两个体系获得资源后,个体依据其自身的在地性来运用资源,并达成自己的目标。进而,在这个过程中,在地性是通过制约个体获取资源的动机,影响了使用资源的目的和方式。石教授进一步指出,个体在这个过程中摆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主权国家体系的影响。与此同时,人的在地性也最终影响到主权国家体系的意义与命运。

从这个角度出发,现实主义已经难以解释当前国际关系。如果继续从现实主义理论出发,理解国家与个体,定义和指导国家行为,已经难以把握国际关系发展的脉搏,难以预测和解释很多现实问题。而“后西方主义”视角下,国家与个体并非现实主义和主权国家体系中定义的国家与个体,学者需要研究主权国家体系下每一个群体和个体在接受和学习过程中是如何颠覆与改造了主权国家体系下的国家与个体。石教授认为,“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要求将在地化的主体性与能动性重新世界化,发展出新的话语体系来彼此整合与呈现。不仅要研究这种再世界化对于霸权体系有何种意义,还要研究后不同群体的抵抗是如何被霸权体系塑造出来的,这是“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潮流。

 

石教授认为,与“后西方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承认人的价值、动机和情感都受到主流理论影响的观点不同,“非西方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未受主权国家体系影响的文化、制度,以期完全摆脱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影响。石教授指出,虽然阎学通教授与秦亚青教授的研究可以归属为“后西方主义”,但国内鲜有华体会官方网站“后西方”与“非西方”的理论探讨。“中国学派”试图利用中国既有的历史文化资源来重新理解现在的国际体系,但并未进入“后西方”的话语体系,因为这种话语体系并没有进入中国文化。石教授指出,中国的话语体系中,包括“天下”、“朝贡体系”或者“中国”等概念难以使其他地区的人完全理解,而“后西方”的研究就是希望把在地的文化与概念变成普遍性语言表达出来,促进沟通。中国的“天下”思想下的哲学是包容差异的,不“好奇”于探究其它的价值和逻辑。而“好奇”是西方知识体系根深蒂固的本质之一,是“后西方主义”的认识论前提。

最后,石之瑜教授总结指出,“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仍然是西方知识话语体系下,从多元文化在地性出发,对西方主流理论进行的抵抗与反思,目前最大的成就是将主流叙事重新改造并呈现,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关注了不同地缘文化的在地性。今天主要介绍了“后西方国际关系”议程在国际研究学会发展的历程,希望对国内的学者有所启发。

活动的互动阶段,华体会官方网站仇华飞教授对演讲内容进行点评。仇教授指出,石之瑜教授的演讲运用新的话语解读了国际关系理论,重视非主流国际关系的话语在特定条件下的功能。同时,石教授通过对国际关系和作者能动性的解构引申出“后西方”与“非西方”的比较,聚焦于群体与人。仇教授指出,“后西方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出现,体现出西方学者在面对当前现实问题时产生了对西方哲学与价值观的反思。以西方化为指导的全球化面临困境,西方逐渐成为全球化的阻力。中国可以顺势而为,努力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为构建合作共赢、互利合作的新的国际关系提供新的动力。

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夏立平教授认为,在以西方国际体系为前身的全球体系中,东西方的哲学体系存在巨大差异。夏教授就“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理论体系”提出疑问。石教授认为,学术研究以学术问题为导向,当前学术问题是西方学术话语体系下产生的,国内学界并没有提出中国特色的学术问题,因此相关理论探索任重而道远。

同济大学中国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兼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存刚教授认为,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要准确把握当前国际关系的现实,要对知识本身有好奇心并具备天下情怀。石教授指出,人类学的研究不一定得到简洁的知识法则,但得到的是简洁的人生的态度。人类学视角下要研究国际关系是否能被人接受。

 

华体会官方网站阅历对学者的影响,石教授认为这种影响是很大的。社会科学训练会让学者带着问题寻找答案。但石教授认为,不应带任何问题进入,要到田野里了解情况,从现实情况中发展问题。华体会官方网站“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背景下的学术表达,石教授认为要有创造性地表达,不必落入字词所带来的窠臼。华体会官方网站中国村自治的看法,石教授强调要注意人的因素以及因地制宜。

 

活动最后,门洪华院长向石之瑜教授的精彩演讲表示感谢。门院长指出,本次演讲阐释了“后西方”与“非西方”两个核心概念,就“后西方国际关系”下的中国与西方进行了深入的解读,结合国内和国际,分析了中国和世界关系的演变。门院长认为,“post-”的概念是当前国际研究的一个主题,呈现了学术发展欣欣向荣的局面,推动了对当前众多议题的再认识和再分析。但与此同时,当前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界应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把握。石之瑜教授的演讲启发了我们思考是否继续在西方主流文化语境下探讨,或是尝试在自身传统文化哲学基础上进行探讨。当前主流理论所面临的挑战也带来了机遇,这种回应将赋予“后西方”理念更多价值。石教授的演讲完整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情怀和智慧与单纯。《尚书》中写:“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石教授秉持大道,又心怀谦卑对待社会与他人,这是是知识分子的坚守,也是知识分子真正的价值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