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风险社会的第三种治理模式”成功举办
2022年4月27日,由同济大学中国战略研究院/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主办的同济大学社会科学前沿讲座第50讲在线上成功举办。本次讲座邀请中国政治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前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专家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成员高小平研究员作题为“风险社会的第三种治理模式”的主题演讲。本次讲座由门洪华院长主持,华体会官方网站共110余名师生参加了此次线上学术讲座。
高小平研究员首先从管理学的视角出发,指出中国式风险社会的突出属性在于常态管理中优化结构、保持对缺陷的高度敏感性,与非常态中管理敏感性导致的次生或衍生灾害的内在矛盾。基于这样的内在矛盾,高小平研究员提出了本场讲座探讨的核心问题:如何从治理的意义上理解介于应急态和常态之间的“模糊”状态,这样一种“模糊”状态是否构成风险社会的第三种治理模式?
随后,高小平研究员对风险社会三种治理模式的界定以及转换态治理的核心内涵进行了分析。他认为,由于风险社会的快速发展,已经打破了原有的对于常态与应急态以“突发事件发生与结束”为标志的基本“规律”。尽管学术界与实践界已经开始对常态与应急态并存的这样一种客观状态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但仍未深入。根据此次新冠疫情所带来的启示,高小平研究员进一步指出,危机事件自身属性与社会公开低能见度所造成的客观不确定性与人们在社会事件中的主观注意力偏移,造成了“突发事件”的边界模糊不清,这也由此产生了第三种治理的形态:转化态治理。转换态治理概括了常态与应急态,这样一种“双态并存”的模糊状态,其本质是将常态治理和应急态治理协同起来,根本方法是“统筹发展和安全”。
接着,高小平研究员对于转换态治理模式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归纳。他指出,现代社会中突发事件具有时间的反复性和空间的扩散性两大特点,因此从管理的角度出发,政府需要建立一种转换态的治理模式以更好应对演化型的危机事件。而转化态模糊性的内核也决定了其发展阶段、管理主体、管理对象和发展目标具有差异性、多样性、动态性三大基本特征。此外,高小平研究员还将转换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根源于风险不确定性的前转换态,另一种是源于系统脆弱性与抗逆力的后转换态。
最后,高小平教授就如何统筹三种治理模式,实现中国的转换态治理进行了深刻总结。他指出,统筹三种治理是转换态治理的基本要求,将常态与应急态管理进行对接,通过寻找现实的“通用工具”,才能实现转换态阶段的管理。而对于中国的转换态治理,高小平研究员进一步指出应从贯彻落实政治性、政策性、绩效性与共识性四大基本原则,大力发挥我国的体制优势,破除“无限责任”“绝对安全”“一刀切”等认识误区,重视公共领域的声音和社会注意力,建设循证决策体系等方面加强我国的转化态治理模式建设,从而构建发展与安全相统筹的和谐社会。
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余敏江教授对评论指出,风险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永久的的治理难题。本次疫情更是深刻影响与塑造了世界的格局、国家的形态与文化的样貌。高小平研究员基于新冠疫情的经验教训,站在应急治理理论的学术前沿,提出了独辟蹊径的拓荒性概念:转换态风险社会治理。他在讲座中展现出独到的思维模式与开阔的学术视野,并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提出转换态风险社会治理的基本特征与演化逻辑。高小平研究员指出,我国抗疫实践正当其时,要将发展和安全统筹起来。
在互动环节,高小平研究员在线上回答了同济师生们的提问,就“转换态的边界认知”“如何构建与优化我国的应急管理体制”“如何完善基层政府间对口支援的体系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精彩的解答。
门洪华院长总结指出,国家要统筹好安全与发展两件大事,而风险社会治理是一个国家取得重大进展的基础所在,高小平研究员在集中讨论了风险社会的第三种治理模式,给我们提供了华体会官方网站转换态风险社会治理宏观的理论框架,中观的模式比较以及微观的具体建议,展现出管理学的智慧和思想创新的魅力。